教师非代码可及
人工智能正在重塑教育格局,在此背景下,教科文组织呼吁将教师置于变革核心。教育的未来始于教师。是教师给教育带来生机,他们建立的人际联结非电子设备可复制,他们帮助学生培养的能力——如批判性思维、伦理推理、情商、社会归属感——非机器可传授。
然而,全球各国仍难以培养、招聘、留任足够数量的合格教师。2025年“世界教师峰会”将聚焦教师短缺、提升教师职业地位、加大教师培养投资等紧迫议题。首份教科文组织与教师问题特设工作组联合发布的《全球教师报告》显示,2030年前仍需新增4400万中小学教师才能实现教育目标。
教师短缺危机之外,还有人工智能带来的冲击,后者也将是2025年“数字学习周”的核心议题。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融入既带来变革性机遇,也伴随复杂挑战。它在重塑教学法、课程体系、教育治理的同时,引发关于公平、伦理与人类自主性的关键拷问。数字学习周是教科文组织在技术和学习领域的旗舰活动。
智利中南部康塞普西翁市的教师萨维德拉(Militza Saavedra Montero)认为,人工智能对她的课堂意味着巨大机遇。她参加了教科文组织在智利开展的教师数字能力强化培训,掌握了数字工具的各类标准与发展动态。人工智能帮助她节省了宝贵时间。
"人工智能让我们快速构思教学方案,激发创意和想法,生成教材并完成评估。它是我们课堂的得力伙伴。"
萨维德拉认为,教师在引导学生以批判性思维使用技术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。当下的挑战,在于教会人们如何负责任地使用人工智能。对部分教师而言,人工智能带来不确定性,要求他们掌握新技能并重新定义职业角色;但对另一些教师来说,它则开启了创新、个性化教学和提升课堂效率的可能。
变革性机遇与复杂挑战并存
人工智能等数字工具可助力教师实现因材施教、减轻案头工作,并为学生拓展课外学习资源。但这些机遇也伴随严峻挑战。
许多学生仍未能享有稳定的网络或设备,而这加剧了教育不平等;人工智能系统可能存在隐性偏见与错误风险,导致对学生的不公;此外,若使用不当,技术可能削弱人际互动,而这种互动正是教育深刻意义的核心。因此,教科文组织强调:人工智能只能辅助教育,教师必须居于核心地位,以机器无法替代的同理心、创造力、判断力引导学生前行。
但全球教师正面临多重压力:资源不足、班级规模扩大、社会期望攀升,且职业的社会认可度普遍下降。以上种种,导致小学教师离职率从2015年的4.6%翻倍至2022年的9%以上。
对教科文组织而言,未来之路并非在技术与教师间二选一,而是确保二者协同服务于学生利益。正如肯尼亚达拉贾(Daraja)中学教师艾达努(Caroline Aidanu)所言:“教师非代码可及的原因,在于他们为课堂注入生命,赋能学生,并让其感受到被看见。”
本文首发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文网站。